我想介紹兩個人給你認識。我想,你一定會和他們相處愉快。第一個人叫“你”。“你”容易拖延,沒辦法控製衝動,不怎麽喜歡運動、完成文書工作或洗衣服。第二個人也叫“你”。為了方便區分,我們稱之為“你2.0”。“你2.0”沒有拖延症。無論麵對多無聊、多困難的任務,他都有源源不絕的能量。“你2.0”有驚人的自控力,麵對薯片和家庭購物頻道毫不衝動,麵對辦公室性騷擾行為毫不退縮。

“你”和“你2.0”是誰呢?“你”就是正在讀這一章的你。你或許會因為缺乏睡眠而覺得疲憊和煩躁,或是一想到今天還有10件事沒做就感到無力。“你2.0”就是未來的你。不,不是你讀完這本書就會奇跡般變成的那個人。未來的你是那個會整理衣櫥的人,那個比現在更熱愛鍛煉的人。未來的你是那個會在速食店點健康菜品的人,所以,現在的你可以盡情享受會讓自己血管堵塞的漢堡——就算你點它的時候必須簽署法律棄權書(3)。

未來的你總是比現在的你有更多的時間、更多的能量和更強的意誌力。至少,我們在想到未來的自己時會這麽告訴自己。未來的你不會感到焦慮,比現在的你更能忍受痛苦——這使得未來的你在結腸鏡檢查中不會有任何問題。未來的你能更好地管理自己,更有動力。所以,把所有困難的事都扔給未來的你去做,是最合理不過的事了。

我們會把未來的自己想象成完全不同的一個人——這是個令人費解但卻不難預測的錯誤。我們把未來的自己理想化了,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做到現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。我們有時會虐待他們,讓他們承擔現在的自己犯下的錯誤。有時候,我們隻是誤解了他們,沒有意識到未來和現在的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和感覺。但是,無論我們怎麽看待未來的自己,我們都不會覺得他們和現在的自己是一樣的人。

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艾米麗·普羅寧(Emily Pronin)證明了,這種錯誤的想象讓我們像對待陌生人一樣對待未來的自己。在她的實驗中,學生們要做出一係列關於自控力的選擇。有些學生要選擇他們今天想做的事情,其他學生則要選擇他們未來想做的事。與此同時,學生們還要決定排在他們後麵的那個人要做什麽。雖然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會自然而然地結成聯盟,但實際上,我們更可能解救現在的自己,不讓他受到太大的壓力。我們會給未來的自己增加負擔,就好像那時的自己是個陌生人一樣。

在一項實驗中,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們喝一種用番茄醬和醬油兌成的惡心**。學生們要選擇,自己為了這個科學實驗願意喝下多少。他們喝得越多,對研究人員就越有幫助。這是一個典型的“我想要”的意誌力挑戰。研究人員告訴一些學生,試喝會在幾分鍾後開始。對另外一些學生,他們則表示試喝會安排在下個學期。他們現在是脫身了,但未來的他們需要咽下這種混合物。同樣,學生需要決定下一位被試者要喝多少混合物。你會怎麽做?未來的你會怎麽做?你會對一個陌生人抱什麽樣的期待呢?

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,未來的你就會比現在的你對科學(和醬油)更感興趣。學生們讓未來的自己和下一個被試者喝的惡心**(近半杯),比現在的自己願意喝的(2大匙)多了兩倍。當學生們需要花時間做好事的時候,他們也表現出了同樣的偏好。他們為未來的自己做出承諾,下學期會用85%的時間輔導其他同學。他們在安排其他被試者的時間時也同樣慷慨,保證會花120分鍾去輔導別人。但是,當研究人員要求他們這個學期就開始執行的時候,他們隻有27分鍾可以用來幫助別人。在第三個實驗中,學生們需要選擇是現在拿到一小筆錢,還是等過一段時間拿到一大筆錢。在為現在的自己做選擇時,他們選擇的是即時的獎勵。但他們希望未來的自己(和接下來的被試者)延遲獲得滿足感。

如果我們真的指望未來的自己能這麽崇高,我們確實可以相信,未來的自己能做好所有的事。但更典型的情況是,當我們到了未來,理想中“未來的自己”卻不見了,最後做決定的還是毫無改變的曾經的自己。即便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自控力,我們仍然愚蠢地希望未來的自己不會麵臨衝突。“未來的自己”會被你一直推向未來,就像“天降救星”(deus ex machina)(4)一樣,在最後的時刻出現,拯救那時的自己。

深入剖析:你在等待未來的自己嗎?

你是否在推遲重要的變化或任務,等待自控力更強的未來的自己出現?你是不是樂觀地讓自己承擔過多的責任,最後卻被不可能的任務打倒了?你今天有沒有不去做什麽事,因為明天你會更想去做那件事?

怕看牙醫的人不再等待未來愛看牙醫的自己出現

45歲的保羅上次看牙醫是10年前的事了。他的牙齦很敏感,而且有周期性的牙疼。他妻子一直讓他去看牙醫,但他總是說,等手頭事情沒那麽忙了就去。實際上,他是害怕發現牙齒出了問題,害怕自己要經曆的治牙過程。

當想到“未來的自己”這個問題時,保羅意識到,他一直在告訴自己,他未來會克服恐懼,那時他就能去預約了。但是,當他回想自己實際的行動時,他發現這句話已經說了近10年了。他因為拒絕去看牙醫,牙齒和牙齦的狀況肯定已經惡化了。為了等待未來無所畏懼的自己出現,他讓現在的自己有了真正需要擔心的問題。

保羅承認,自己無論何時都不願意去看牙醫。他決定找一個方法,讓充滿恐懼的自己去看牙醫。保羅的同事給他推薦了一位牙醫,說他特別善於應付感到害怕的病人,甚至會在檢查和治療時給病人打鎮靜劑。以前,保羅可能會覺得尷尬,不願去看這位牙醫。但現在他知道,這是讓現在的自己關心未來的健康的唯一途徑。

為什麽未來看起來不一樣?

為什麽我們會把未來的自己視為另一個人呢?原因在於,我們不知道未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當我們想到未來的自己時,我們的欲望不會像現在一樣緊迫,情緒不會像現在一樣真切。直到我們真的需要選擇的時候,我們才會知道當下的想法和感受。當學生們決定下個學期的自己要喝多少混合物時,他們做決定時不會覺得肚子疼。在捐獻未來自己的時間時,學生們不會想到這個周末的重要比賽或期中考試的壓力。如果內心感覺不到厭惡或焦慮,我們就猜不出未來的自己願意做些什麽。

腦成像研究發現,我們在考慮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時,運用的是大腦中不同的區域。當人們想象著未來的快樂時,大腦中想象自己經曆的區域竟然毫無反應,就像是別人在享受日落和佳肴一樣。當人們考慮某種品質是形容現在的自己更恰當,還是形容未來的自己更恰當的時候,也會出現相同的現象。當我們考慮未來的自己時,大腦的活動和我們考慮別人的特征時如出一轍(5)。這就像是我們隻能通過外表去判斷一個人如何,而不是通過內在去判斷我們自己如何。大腦會把未來的自己當成別人,這種習慣對自控力影響極大。研究發現,當你想到未來的自己時,大腦中越是想不到自己,你就越可能對未來的自己說“去你的”,也就越可能對即時的滿足感說“好”。

資金籌集人巧妙利用未來自己的樂觀精神

亞利桑那大學的經濟學家安娜·布雷曼(Anna Breman)想知道,人們總覺得未來的自己比現在的自己更慷慨,那麽非營利組織能否利用人們的這一傾向。資金籌集人能不能利用這個現象,不是讓人們現在立刻捐款,而是把未來自己的錢捐出去呢?她和“迪亞索尼”(Diakonia)一起研究了兩種不同的資金籌集策略。“迪亞索尼”是一家瑞典的慈善機構,致力於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項目。在“今天多捐點”實驗中,捐助者從下一次捐款開始,自動提高每月的捐助額。在“明天多捐點”實驗中,捐助者同樣要提高每月的捐助額,但兩個月內暫時不變。和“今天多捐點”實驗比起來,“明天多捐點”實驗中的捐助額提高了32%。當談到自控力問題時,我們需要仔細考慮一下,我們希望從未來的自己身上得到什麽。如果是讓其他人承諾奉獻他們的金錢、時間或努力,你可以利用他們對未來的想象,讓他們提前做出承諾。

未來的自己成了陌生人

和陌生人的幸福比起來,我們都會更關心自己的幸福。這是人類的天性。那麽,我們會把現在自己的需求置於未來自己的幸福之上,這是合乎邏輯的。為什麽要犧牲掉自己現在的幸福,而給陌生人的未來投資呢?

紐約大學心理學家豪爾·厄斯納-赫什菲爾德(Hal Ersner-Hershfield)認為,這種“利己主義”思想正是老齡化社會麵對的最大挑戰之一。人們的壽命更長了,但退休年齡沒變,大多數人還沒有為剩下的年歲做好經濟上的準備。據估計,“嬰兒潮一代”出生的人有2/3沒有存夠錢,無法在退休後維持生活水平。實際上,201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,34%的美國人沒有為退休後的生活攢錢,其中53%是33歲以下的人,22%是65歲或以上的人。厄斯納-荷什費德(他自己年輕時也沒什麽存款)認為,人們之所以不給未來的自己儲蓄,是因為存錢就像把錢給了陌生人。

為了找出原因,他發明了一種名為“未來自我的連續性”測量方法——你在多大的程度上認為,未來的自己在本質上和現在的自己是一樣的。不是所有人都會把未來的自己看成徹底的陌生人,有些人會覺得和未來的自己很親近,聯係很緊密。圖7-1說明了人們和未來的自己之間各種各樣的關係。(看一看這張圖,找一找你和哪個情況最相符,然後我們再繼續。)厄斯納-荷什費德發現,那些“未來自我的連續性”比較高的人,也就是兩個圓圈重疊得比較多的人,存款更多,信用卡負債更少,未來也會更加寬裕。

圖7-1 隨著時間的推移,每個人都會發生變化。哪對圓圈展示了現在的你和未來20年後的你的相似之處?

如果說,覺得未來的自己很陌生,會讓自己現在花更多錢,那麽,認識未來的自己會不會讓你存下更多錢?厄斯納-荷什費德決定向大學生介紹退休後的情況,以此來測試這種假設。他和專業的電腦動畫設計師一起,用表現年齡推移的軟件設計出了被試者退休後的三維模擬像 (6)。厄斯納-荷什費德的目標是,讓年輕的被試者感覺這真的是若幹年後的自己,而不是自己的某個親戚(因為學生們最常見的反應是:“這長得真像喬叔叔或莎莉阿姨!”),或是恐怖電影裏的生物。認識了未來的自己之後,學生便和他們的老年模擬像在虛擬情景下進行互動。被試者坐在一麵鏡子前,他們可以在鏡子裏看到“未來的自己”的後背。如果被試者動了動自己的頭,未來的自己也會動一動頭。如果他轉向一側,未來的他也會轉向一側。當被試者看著鏡子中未來的自己時,研究人員向每個被試者提問:“你叫什麽名字?”“你來自哪裏?”“你在生活中對什麽最感興趣?”被試者回答問題時,就像未來的他們在說話一樣。

在和未來的自己相處一段時間後,被試者離開了虛擬現實實驗室,開始進行一個模擬預算項目。他們分別拿到1000美元,需要用這些錢分別支付現在的花費、娛樂消費、活期存款和退休賬戶。和那些隻在真正的鏡子裏看著年輕的自己的學生比起來,那些與未來的自己有過互動的學生,會多拿兩倍的錢放進退休賬戶。認識未來的自己,讓學生們更願意為未來的自己投資,也就是為他們自己投資。

雖然這項技術還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,但可以想象,會有那麽一天,每個新職員在參加公司的退休計劃之前,人力資源部都會讓他認識一下未來的自己。此外,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你認識未來的自己。(請參看意誌力實驗:“遇見未來的自己”。)增加“未來自我的連續性”不僅會增加你的存款,還能幫助你應對各種意誌力挑戰。較高的“未來自我的連續性”會讓人現在就做到最好。比如,厄斯納-荷什費德注意到,“未來自我的連續性”較強的人更可能按時參加測試,而連續性較弱的人則更容易失約。受這個意外發現的啟發,厄斯納-荷什費德開始研究,未來自我的連續性是如何影響人們的道德判斷的。他最近的研究發現,未來自我連續性較弱的人,在商業活動中更可能有不道德行為。他們更可能把在辦公室撿到的錢塞進自己的腰包,在泄露可能毀掉別人事業的信息時覺得更舒服。在獎勵騙子的遊戲中,他們說的謊更多。看起來,如果我們感覺和未來的自己毫無關聯,就會忽略自己行為的後果。相反,如果我們覺得和未來的自己聯係緊密,就會保護自己不被最糟糕的衝動所傷。

意誌力實驗:遇見未來的自己

無須坐上德勞瑞恩轎車(7),你就可以把自己送到未來,幫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選擇。下麵三種方法能讓未來變得真實可信,讓你認識未來的自己。選擇一種你感興趣的方法,在這一周嚐試一下。

1.創造一個未來的記憶。德國漢堡-埃普多夫中心醫科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,想象未來可以讓人延遲滿足感。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延遲滿足感帶給未來的回報,隻要設想一下未來就行。比如,如果你正麵臨一個抉擇,是現在就開始一個項目,還是推遲一下再開始,那麽,想象一下你下周在雜貨店裏購物,或者想象一下你正在開預定的會議。當你想象未來的圖景時,大腦就會更具體、更直接地思考你現在選擇的結果。你想象的未來圖景越真實、越生動,你做的決定就越不會讓你在未來後悔。

2.給未來的自己發條信息。FutureMe.org的創始人發明了一種給未來的自己發郵件的方法。從2003年起,他們就收了大量人們寫給未來自己的電子郵件。他們會按作者選擇的未來的某個時間點,把這些郵件發出去。為什麽不利用這個機會想一想未來的自己在做什麽,他們會如何看待自己現在做出的選擇呢?向未來的自己描述一下自己現在將要做什麽,有助於你實現長期目標。你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麽希望?你覺得自己會變成什麽樣?你也可以想象未來的自己回頭看現在的自己。未來的自己會因為現在的自己做了什麽而表示感激?心理學家海爾·厄斯納-荷什費德說,即使你隻是想一想要在這封電子郵件裏寫點什麽,你就會覺得和未來的自己聯係更緊了。

3.想象一下未來的自己。研究發現,想象未來的自己能增強你現在的意誌力。在一個實驗中,宅男宅女們需要想象兩個未來的自己。第一個是他們希望成為的自己。那個人能堅持鍛煉,身體健康,充滿能量。第二個是他們害怕成為的自己。那個人懶散度日,毫無活力,體弱多病。這兩種想象都能讓他們離開椅子,和沒有想象未來自己的對照組相比,這些人在兩個月後提高了鍛煉頻率。在你的意誌力挑戰中,你能想象一個你希望成為的自己,一個能承諾改變並獲得成果的自己嗎?或者,你能想象一個背負不改變帶來的惡果的自己嗎?讓你的白日夢做得更生動,更有細節。想象一下你會有什麽樣的感覺,你看上去會是什麽樣的,你會對過去的選擇有什麽感覺。你是會感到自豪、心懷感激,還是會後悔不迭?